如何给宝宝做语言启蒙教育
导语:宝宝不爱说话这件事,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。一般情况下,这都是由于父母忽视了对宝宝的语言启蒙教育所造成的,因而就会很容易导致宝宝语言迟缓。下面小编整理了如何给宝宝做语言启蒙教育,欢迎参考借鉴!
语言,是最主要的社交工具。我们表达思想、传递感情、交换信息都离不开语言。那么对宝宝来说,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这个世界,学习如何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,因此,语言也是宝宝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。
那么“学说话“就不只是宝宝在2岁前从不会说到会说的过程,更是一个孩子在整个0—5岁语言关键期学习表达、练习沟通的过程。
同样的,我们在考量孩宝宝的语言发展水平时,除了孩子能说话之外,更重要的我们会看孩子对语言的运用能力,比如所说词汇的丰富度,准确性,甚至逻辑性。
那么,影响宝宝语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?
通常分为两大类,先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。先天因素包括孩子在智力、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;这里我们不对这些先天因素展开讨论;爸爸妈妈们需要了解的是影响宝宝语言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。因为这些因素是我们可控的,是父母可以去影响的。
那么,父母要如何做?需要注意些什么?才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呢?
研究表明,亲子之间的互动程度对宝宝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。语言能力较高的孩子,在幼儿时期,与家人之间有着相对充分和高质量的交流与互动。
曾经有过一项对比实验,一组是家长或老师用互动的方式给孩子讲故事,一组是直接播放故事音频给孩子听,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,互动式讲故事一组的孩子,他们对语言理解和掌握的速度均快于单纯听故事音频的那一组宝宝。这是为什么呢?
因为,让宝宝自己听故事,只会调动他的一种感官,就是听觉,被动的输入声音的刺激;而与人互动的方式,除了听觉刺激,宝宝还能看到大人的口型、表情和动作的细微变化,大脑接受到最重要的视觉刺激,大脑中的“镜像神经元”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会让孩子整体的捕捉到语言相关的全方位信息。
比如,语音语调,语气,配合不同表情,来理解语言的含义等。这种多感官的与人互动的方式,最能帮助孩子快速理解语言和掌握语言,是最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式。
因此,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平时要多和宝宝说话,即使宝宝还不会说,我们也要相信,孩子会从我们身上自发的学习。
比如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,可以边穿边说,我们今天穿的什么呀?穿的是小裙子对不对?小裙子漂亮吗?宝宝是不是很喜欢?
各位爸爸妈妈应该也发现了,不管是我们的儿歌课程,还是咱们的父母微课堂,还在金宝贝中心门店的课程中,我们一直在强调,家长的参与对于宝宝启蒙的重要性。
不仅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好,更会影响到宝宝各种核心能力的发展;同样的,在我们整套儿歌课程尤其是offty老师的亲子音乐课中,我们用的都是多感官与人互动的教学方式,这和让宝宝单纯地去看动画片,去听儿歌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接下来,我们要聊一聊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宝宝英语启蒙的话题。咱们的儿歌课程中也加入了很多英语启蒙的内容。
那么,第一个问题:宝宝应该什么时候进行英语启蒙呢?
答案是越早越好。因为科学家认为,对于婴幼儿来说,只要他们经常听和接触某种语言,他们都会比较容易学会。19世纪60年代,心理语言学家们就已经发现,如果孩子在三岁前就开始接触两种语言,那么他们以后就可以轻松地精通双语。
因为,婴幼儿学习语言有一个辨音关键期。他们学第二语言和成人学第二语言时,大脑组织的反应是不同的。
简单解释下,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英文词卡,宝宝大脑激活的区域和学习母语时相同;但随着年龄的增加,孩子再去学习第二语言时,大脑激活的区域就发生了变化,与学习母语激活的区域不同。
这就是为什么,以前我们小学、甚至初中才开始学英语,学了十几年英语,但身边很多人都是哑巴英语,或者中式英语,就是因为错过了辨音关键期,后期再想学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
因此现在的孩子们都在0—5岁就开始学英文了。正是有辨音关键期的存在,爸爸妈妈们也不用担心说,宝宝从小学两种语言,会不会混乱呀?
双语婴幼儿有时候会混淆两种语言,但到了3岁,他们就会清楚得意识到两种语言是互相独立的系统。每种语言的使用都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。
到了4岁的时候,孩子在母语上会达到正常的熟练程度,在第二语言上也表现出很好的语言技能,当然,第二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看早期的接触程度。
一般来说,孩子在6岁之前接触第二语言,后期的学习效果都会很理想,并且学习起来比较轻松。
那幼儿英语启蒙有哪些原则呢?
英语启蒙本质上也是刺激宝宝语言发展,遵循语言发展的大原则。语言学习是一个从吸收到表达的过程,更多接触、更多输入,更多互动式交流才能有更多理解和表达。基于这个大原则,我们在给宝宝英语启蒙的过程中,要尽量做到以下四点:
1、在语言沉默期,提供更多的英文输入机会。
语言学家克拉申(Krashen)研究发现,儿童在习得母语时,要经历为期大约1年的“听”的过程(沉默期),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。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,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。
就像我们从小学中文,1岁前通常都不会开口说话,在爸爸妈妈及周围人大量的语言引导和刺激下,才逐渐学会说简单的字、词,会叫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,最后才发展为说完整的句子。第二语言的习得同样如此,会经历几个月甚至1年不等的沉默期。
所以,听是孩子学习语言最基本的“吸收”。我们经常跟孩子说“CAT”,他们才有机会对这个音形成记忆,能发这个音,也有机会把这个音和实物匹配,理解它的意思。所以,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语感,包括对语音、语调的感受等。请不要期望孩子迅速开口说英语,给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。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鼓励,与孩子一起走过沉默期,等待孩子自然开口说英文的那一刻。
2、尽量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语言环境。
中文和英语包含的音素数量是不同的(音素: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,一个音素只有一个发声器官的动作过程,比如:p,k,g,“花”有三个音素,分别是:h,u,a)。普通话有32个音素,英语有48个音素。
每一种发音系统里,都有别的发音系统不存在的音素:比如:英语里有/v/这个音,普通话里没有。
在多语言环境里,孩子能够有机会在吸收语音的敏感期,吸收到更多的、独特的语音发音,布洛卡区(语言表达区)和威尔尼克区(语言吸收、理解区)受到的刺激就会比单一语言环境多,大脑中形成的突触链接就更多。
孩子听到并且辨别出独特音素的能力就更强,将来能够发出最接近标准发音的可能性就高。
3、为孩子提供反复匹配的机会。
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,语言不是单独存在的,而是需要结合动作,一边说,一边做。
比如,一边把球递给孩子,一边说“ball”,而当孩子每次指向球的时候,妈妈又会说“ball”。这就是一个事物反复出现,然后家长反复用语音标示这个东西,从而“球”这个音,就通过反复匹配,和“球”这样东西对应起来了。
家长们可能会发现,在孩子习得语言的过程中,前期的时候孩子不仅需要语音和语义的匹配,更多时候孩子会看着家长的口型来模仿发音,有时需要看很多遍,这就是孩子对于语音和口型的反复匹配。
4、为孩子提供多元反复匹配的机会:
在语言输入的同时,孩子自己的感官运动也对理解语言起到重要作用。比如:比如,孩子听到妈妈说球,看到了球。然后自己又玩球,触摸到了球,再把球滚来滚去,观察到球的各种状态,听到了玩球时能发出的声音。
无论怎样,妈妈还是会说“ball”,所以在这个环境下,孩子通过视觉、触觉、听觉等多元的感官活动,反复匹配确认到了“球”就是“ball”,ball就是球,这就是多元的反复匹配。我们的英文儿歌启蒙课程和词卡的设计,就是运用了多元匹配的原理。很重视,听、说、看、做动作等等多感官的学习。
语言的发展包括英语启蒙,不仅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、思维发展,更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,这对于孩子适应未来社会、成为自信而有影响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