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克小升初数学行程问题全攻略
行程问题是小学竞赛和升学中非常常见的类型,一般都会有,有时甚至会有两道大题,二十来分。所以这是一个必须攻克的难点。
从小学课程安排上看,一般三年级开始接触基本类型,知道距离,速度,时间等概念;四年级开始细化,总结出一些普遍类型和相应的基本解法,如相遇问题,追及问题,环行,过桥,水流,多次相遇等;五年级在类型上和四年级差不多,复杂度加大,一些特殊的技巧和非典型解法;六年级以掌握比例为重点。
小编小时候也是按这规律,提起行程问题,就提到相遇和追及。而现在写教程时才反思,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,有必要这样细化,总结这样不同类型的对应解法么?这是不是应试体制的产物。
先看为什么要到三年级才接触行程问题。这是由知识结构的发展顺序决定的。
看这两组题:
1,AB两地相距200米,甲从A到B,每分钟走20米,乙从B到A,每分钟走30米。两人同时出发,问几分钟后相遇,相遇时距A地多少米?
2,甲先走了200米,然后乙出发去追他,甲每分钟走20米,乙每分钟走30米。分几分钟后追上,追上时乙走了多少米?
和这样两个题目:
1,仓库里可以装200个果子,甲每天采20个,乙每天采30个,两人一起几天可以装满仓库?那时甲采了多少个?
2,仓库里有200个果子,甲每天采20个,乙却每天吃掉30个,问几天后仓库被吃空,吃空时乙吃了多少个?
它们用的思路,算式不都一样么。后两个题目都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内容。如何处理数量是那阶段的主要内容。如果行程问题在这上重复一遍,没有效率,也没意义。要加深就又受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制约。所以三年级只是点到。到四年级,才可是发展那些行程问题中独特的类型。哪些是行程问题中相对独有的呢,多次相遇,多次追及,环行路线,水流影响等。只能说是相对,不是别的类型不能出这样思路的题,但比如工程,不可能盖好了拆,再盖再拆,再盖再拆,那样出题不自然。这些题基本就只出现在行程问题了。
这小编就想说,那二三年级数果子的题目时,有把它们进行分类么。那到行程问题了,是什么原因要分类呢?这就有一个合适的回答:因为行程问题,后面要涉及多次相遇追及等以前没有的复杂问题,所以进行分类总结,有利于后期的理解和掌握。但是这样么?可以这样说,复杂行程问题学的好的孩子,都是根本不需要知道什么叫追及,什么叫相遇,只要告诉他距离速度概念,就能做出基本题目的孩子。遇到一个题目,还需要思考究竟是追及,还是相遇的孩子,是应付不了复杂应用题的。
小编不主张细分类型,不希望看到孩子遇到题目首先是搜肠刮肚去回忆那些典型解法。而希望从眼前的题目出发,发现它独特的性质和规律。而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偏好,这也是掌握好复杂行程问题的需要。这是一个难点,在不用方程的时候,会是个非常难的点,变化层出不穷,靠记典型解法是不可能的。
那么系统会比较重要,小编就打算一次先把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行程问题全写个大概,把能想到的都先写上。先不写成讨论的形式,一般就一个课题,先设计内容,再想如何讲解,再变成原来那样的对话讨论形式。由于这次内容比较多,思路还没有完全理清,就先把内容整理出来,还请大家多多谅解。
文档为doc格式